2014年,是都江堰校区更名及学院调整的第五年,5年来校区硕士学位点实现了零的突破,新增3个硕士学位点覆盖校区全部学院。5年来,校区3个重点本科陆续面向全国招生,一个专业被确立为校级重点学科。5年来校区新招博士3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陆续立项。5年来,校区学子专业技能比赛进入省赛国赛取得较好名次,就业创业展开新的局面。5年里,在学校推进改革的步伐中,校区迎来了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崭新纪元。
确立布局 明确发展方向
2014年初,校区工作推进会上,学校宣布了机构调整的“大事”,城乡建设学院一分为二,新建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原来“什么都往里装的筐”,围绕村镇建设分出土木类和建筑规划类两个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撑的方向。
“从现在的招生目录来看,学院专业体系构建基本完成。”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卢昌泰说。学院连续申报新增产品设计(旅游产品方向)、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等本科专业,从早先教育学、林学、农学、管理学等庞杂学科门类中“精简”为管理学和艺术类(旅游方向)的专业性学院。走出一条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特色之路。
“2014届新生专业目录中,全部都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这是学院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商学院院长吴秀敏说。2009年,学院刚刚更名时,保留着原文理学院的部分专业,加上承担校区60%的基础课任务,专业建设难以为继。学校多次专业调整,一方面停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另一方面停止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二本方向等专业在原其他学院的招生。商学院形成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特色鲜明的清一色“商”科专业。
“学校的大力支持让建筑与工程管理类的学科建设比规划至少提前了两年。”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廖邦洪说。2011年,商学院农业信息管理硕士学位点正式通过省教育学位委员会评审,打破了校区硕士点的零记录。2014年,结合学校特色,工程硕士学位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旅游学院管理硕士学位点均申报成功。
至此,校区各个学院实现了全覆盖,学院从单纯本科生教育转向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抓机遇,找到发展支点
“今年我院下半年拟招聘3名博士,有9人报名,以前最难招聘的力学方向和结构工程方向的博士也有人报名,而且还有一位达到引进人才标准的博士后铁了心想来我院工作。”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朱占元有点兴奋。师资力量原是都江堰校区专业发展的短板,刚刚成立时,校区自身培养的博士不足10人。
在学校的政策倾斜下,校区连续五年来引进博士30余人,新进教师70余人。
双支计划、教师工作业绩评分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教职工奖励办法等系列办法的制定和修订,成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指挥棒,青年教师们把制度文件记在心头,你追我赶地投入到与专业相关相近的科研和教学上。
“有点没有想到。”刚进校工作两年的博士刘国军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成功,这也是土木工程学院第一个土木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仅仅2014年,许多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突破,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旅游学院有3项国家类基金项目立项。商学院彭卫博士担任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第一主研人,商学院吴秀敏教授负责的企业对外农业投资信息采集暨跟踪研究(四川部分)受到农业部表彰,课题组调研成果中国企业对外农业投资发展报告(2013)受到农业部领导的批示。五年来,突出的科研成果推动下,校区新增教授7人。
“有压力就会有动力,你不进就会退,大家明确了‘我要做什么’,那就去付出相应努力。”旅游学院院长杨启智说。
各学院对比着国家制定中的专业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了奖励办法,开展团队建设,邀请相关专家指导,派出教师参加论坛及行业会议加强进修深造,强化了科研氛围。
“以前实验室只能保障基本教学。现在在村镇建设研究上,在省内算是比较领先的水平。”朱占元说。几年来,通过灾后重建,校园教学实验设备连连升级。两地块的置入更是给校园总体规划带来了新的面貌,在卓越工程师、园林技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点、灾后重建等经费的支持下,结构工程试验中心(项目)、二教扩建等项目陆续提上议程,为教学研究打下平台基础。国家西部旅游专门人才培训示范单位、 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示范单位挂牌成立。商学院和艺体学院共建的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农业特色品牌开发与传播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在校级虚拟实验室申报项目中,2014年,校区就有“村镇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子商务仿真实验室”、“财务管理虚拟实验室”项目等4个项目成功立项。
抓联动,锻炼学子优秀品格
“刚进校时羡慕的一些世界五百强公司,在毕业的时候都陆续来招聘。”2014届毕业生程明书说。连续几年来,校区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世界五百强企业甚至抱团前来招聘。这是校区浓厚的学风氛围孕育的成果。
教学引导严字当头。校区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的作用,采取公开课、新进教师培训等形式,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建议,严格教学环节。学院的教师们比照着国家的课程标准,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评教满意率100%的都有12个班。陈祥福院士、李明州教授等学科带头人和专家陆续到校区做学术讲座,商科大讲堂一天内邀请到4次学术讲座。BIM建模大赛、GIS地理信息大赛、结构设计大赛、BIM建模大赛、测量大赛、ERP财务软件大赛、电子商务技能大赛、DV大赛、导游大赛等赛事中,学子们闯入省赛、国赛,成绩一路上升,也成为学院专业技能提升计划的常规科目,连毕业设计也有2件在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实践平台越来越广阔。土建类26位双师型导师带领学生走向实践,旅游学院把实习协议拓展到新加坡,商学院与台湾辅仁大学、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公共管理事务学院商讨合作。各个学院广泛建立起校地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旅游文化节获评校级学生品牌推进计划。校区的电子商务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旅游文化中心、青年信息宣传中心、学生人生发展咨询中心等更是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场所。在实践的推动下,创新创业也成氛围。从往年的5支创业项目申报学校创业基金,1支项目获得 1万元基金扶持,到今年近50支创业项目申报学校创业基金、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创业补贴等创业基金, 最终23支创业项目累计获得各种创业补贴27万元。近三年来,校区连续突破了“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省级奖项,1项目还获得了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
优秀的师生成为川农的亮丽名片,吸引了社会的目光。建筑学首次作为重点本科招生,实际录取人数是最初计划的三倍。五年前的初建专业得到社会充分肯定。社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帮助或合作。许多“想不到的”,都在这里开花散叶,迎来新的发展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