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建城学子积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开发

时间: 2017-08-08 10:58      作者:武文静             来源: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点击: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现如今,夕阳西下、日落而归的传统慢节奏生活正逐渐被现代化生活一点点吞噬,传统古村落建筑更是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中显得岌岌可危。为探索藏羌古村魅力,唤醒社会各界人士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两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近期分赴甘孜、阿坝地区进行调研、勘测,利用学科优势,多角度探究古村落之谜。

院地协作,致力嘉绒藏寨的文化保护

近年来,建筑材料的滥用与村民的无序自建很大程度地破坏了传统民居的发展进程,嘉绒藏寨的传统建筑正经历着巨大的冲击和考验。,

为响应国家政府加大力度保护与开发藏寨村落的政策,建城院筑梦嘉绒团队与丹巴旅游局、当地藏寨民居共同协作,走进丹巴,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力求在保留建筑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保护性更新设计计划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建筑安全性能,为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活动的长久开展提供保障。

团队一行人在经过了实地的参观、了解后,发现当地原别有风味的藏式民居正悄然发生改变,不少居民已然摒弃了传统独特的石砌方式,“简单粗暴”地运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方式;由红,白,黑三色重叠交错的建筑色彩也被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排水管七零八落地打乱着原有的秩序与美感……。团队选取了两栋较具代表性的民居进行实地测绘与材料采集,并对窗花等具有装饰性的文化符号进行搜集。针对采光、楼板厚薄、空间利用、安全隐患等问题做了详细记录。

通过与藏民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现代化钢筋水泥、排水管的铺设均达不到古居原有建设的功能要求。团队共计采访村名数十人,完成采访记录10篇,形成约5小时的音频文件,绘制草图近50张,平台推送若干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进行科学实验,撰写调研报告,后期团队还将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建立集影音、数字模型、文字摘要为一体的立体化档案资料,为丹巴故居的研究与保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进羌寨,无人机助力传统村落开发

桃坪羌寨作为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也是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群。在传统村落欠缺恰当保护的当下,桃坪羌寨又受到龙门山地震带的潜在威胁。“生龙活虎”团队一致决定从“空间”入手,以“传统民族聚落空间趣味性研究——以桃坪羌寨为例”为实践主题,深入实地,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古老羌寨神秘空间趣味性的探索之旅。

利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开展实践,是团队成员最早达成的共识。团队一行扛着仪器三进羌寨,利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技术设备,获取桃坪羌寨详细的空间图文资料,并完成寨内线性空间的测量与绘制;成员们拿着笔记本和相机分组对羌寨居民进行走访,并向游客发放4百余份问卷;通过摄影和采访记录搜集了较多有价值的材料,最终选取了羌寨重要的节点予以研究。

遵循科学的规律开展实践,也是团队十分重视的方法。725日返校后,团队成员们结合羌寨实际特点,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提炼八个空间要素,确定评价尺度的方法,并运用SD法生成科学的调查问卷;基于调研数据,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中,团队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定量化美学规律,合力撰写论文,项目论文已通过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收到了四川省理县桃坪镇人民政府的感谢信,感谢同学们为传统聚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出了一份力。

传统文化需要坚守传承,古村落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建城学子依托专业学科知识,聚焦藏羌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为传统建筑文化和特色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积极奔走、出谋划策,在实践中体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人居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