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稿共分两卷。在第一卷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当时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论证了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第二卷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揭示了这些假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其中,在涉及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哲学家总是从政治或精神领域寻求动因的唯心主义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正是物质生产过程自身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强调“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讲,这里的交往形式是指生产关系。正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我们开辟历史发展道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物质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而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则耸立着政治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造成其与既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而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既有的上层建筑也会发生或快或慢的变革。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于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作用,马克思认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在极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对整个社会进行彻底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告诉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首要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在新的更高水平上达到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同样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这一基本原理,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牵引,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着力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不断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程中焕发出旺盛生命力,彰显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