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立德树人守初心、强农兴农担使命 教育教学找差距、争创一流抓落实

时间: 2019-10-03 11:11      作者:副校长 陈代文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点击: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来,本人边学习、边调研、边思考,现围绕强农兴农,结合分管工作做如下发言,讲三点内容。

1.学习讲话,增强信心,明确使命

2019年9月6日,习近平回信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充分肯定农林高校的贡献,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作为农林高校师生,倍感荣耀,同时寄语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职责,是教育的初心、教师的初心,强农兴农是涉农高校的使命,是办学定位的导向,也是检验办学成效的标准。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明确使命,砥砺前行。

2.强农兴农,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第一、农为邦之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农业发展的演变史。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到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种啥得啥再到现代农业的科技武装、想啥得啥,经历近万年,改变了人类命运。中华文明更是地地道道的农耕文明,一切社会组分都烙下了农业元素的烙印。因此,农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最伟大的事业。人类社会的今天源自于和得益于农业,人类社会的未来也将取决于和受制于农业。

第二、无论社会多么发达,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从全球来讲,资源的有限性是不可逆的,能支撑人类生存的食物资源全部来自光合作用。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有1%被植物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每年合成4400亿吨有机物。植物所捕获的太阳能中,有5%被转化为人类可直接利用的食物,大致220亿吨,其中粮食占10%,大概22亿吨,养活70亿人,人均约300kg。地球人口在持续增长,到本世纪末将达到100亿,人类活动强度在剧烈增加,地球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已经达不到人类的消耗速度,未来谁来养活人类?事实上,即使是今天,地球上每天晚上仍有8亿多人饿着肚子睡觉,每5秒钟有一个儿童死于饥饿。再看我国,我国14亿人,占全球20%,耕地占9%,粮食总产量5亿吨,人均400kg,这是了不起的人类奇迹。然而,我们也面临与世界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谁来养活中国?我国耕地有限、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程度差、优良农业品种缺乏、设施化自动化程度低、资源(投入品)不足、病虫害严重、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与发展国家差距甚远。美国农民30%为大学生,1个农民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以色列1个农业人员可以养活90个人,以色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95%。在养殖方面,国产猪肉生产成本是美国的猪肉的2倍。这些仅是差距的一些例子。总之,全球农业都很脆弱,中国农业更加脆弱,现代农业的成分还不多,农业现代化路还很长。

第三,农业生产的社会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资源、环境、安全问题。食物链运转的基本规律是效率递减。动物利用植物产品生产肉蛋奶的效率平均不到20%,也就是说,能养活5个人的粮食,通过养殖动物生产畜产品,则只能养活1个人,80%排放到环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中国每年生产2亿吨动物饲料,由于利用效率低,每年浪费能量相当于1.6个三峡大坝的年发电量总和。有数据表明,畜牧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达到50%,于是人造肉蛋奶的思潮就涌现了,事实上人造肉人造蛋已经问世。食品安全更是令人诚惶诚恐,农产品的重金属、农药、霉菌毒素几乎无一不有。畜产品的抗生素残留已令人望而却步,因为在这以前,中国抗生素总量中约一半被动物吃掉,好得从明年开始,饲用抗生素将退出历史。

第四、农业是最复杂的高新技术产业,解决问题十分困难。农业的本质是经营食物链。农业的研究对象是动物、植物、微生物,服务对象是至高无上的人类,产业链很长。因此,农业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人文伦理为标准的、多学科交叉(农学、生物、信息、工程、经济、管理、政治)、多产业联动(一二三产)、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农业科研是在与天斗、与地斗、与生物斗,虽然其乐无穷,但也力不从心,难度之大不压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农业科研周期长:数年——数十年,甚至一辈子也出不了成就;农业区域性强:即使有成果实用面窄,推广面有限;农业科技效益差:增产小(<5 %),甚至增产不增收。

因此,农业现代化是世界性重大课题,中国农业现代化更是迫在眉睫。习近平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现代化。中国要在2035年实现现代化,可谓是任重而道不远,农业高校师生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投入教学科研之中,投入强农兴农伟大事业之中。

3.牢记使命,定静安虑,争创一流

习近平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话语简短易懂,但蕴涵深刻丰富。农业的重要作用是安民治国;涉农高校的初心是立德树人,使命是强农兴农,任务是出人才、出成果,目标是解决国家6大需求。其中,乡村振兴是六大需求的核心,其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赫。习近平2018年9月21日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阐明了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2018年6月29日至30日)制定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明确发展“三农”工作是是治蜀兴川的重中之重。四川省委2019年1号文件确定了大力发展“10+3”产业。省委省政府9月24日在成都召开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会,彭清华书记强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庄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推进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总书记的讲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就是党的动员,就是民族的召唤,就是国家的命令,给涉农高校指明了办学的方向、目标和举措。下面就如何更好地履行使命,谈个人三点思考。

第一,要定静安虑。儒学经典《大学》中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守教育教学规律,弘扬大学文化,目标坚定,静心育人,潜心学问,力戒浮躁,严谨周详,成就会自然而得。9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举行“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座谈会。会上,10位中青年科学家共同签署了一份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倡议书》,其实质就是践行上述大学之道。

第二,要争创一流。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思路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发展为主线,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一流学科或一流学校。因此,按照需求导向,一流产业需要一流人才和一流科技支撑,就需要有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校。川农大如何建设一流学科、如何建成一流农业大学,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清晰的思路、清新的举措和清静的环境。川农大的办学有历史、有底蕴、有思想、有办法、有特色、有成效。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已经结束,在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教育部主管副部长和学位与研究生司副司长一行在9月7号来校调研,指出了我们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值得我们深思和整改。大学的产品是什么?一般认为是学生,但我更趋向于是学科、专业和课程。学生是顾客,只有把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好,顾客才会买单。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必须建成一流学科或一流专业或一流课程,才谈得上一流大学。有了这个认识,双一流建设就不只是少数单位少数人员的事,而是所有单位和全体教师的事。合理布局、精准定位、各施其职、各负其责、统筹推进,乃内涵发展之道。

第三,要深化改革。要培养肩负未来农业建设使命的新农科人才和要培育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科技成果,唯有改革才是出路。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塑知识结构,改造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培养模式,健全培养机制,培养知农爱农为农务农的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技能高超、知识结构全面的新型人才。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双一流”要求相称的一流治理体系,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发动和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不甘落后、你追我赶、拼搏奋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局面,克服享乐主义。事实上,我校的体制机制基本架构比较成熟,但正如《112》前言第一段写到: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制度建设依靠集体智慧,制度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制度文化需要自觉遵循。……让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因此,制度是基础,自约是前提,执行是关键,效率是目标。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特殊重要性。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定期发布的《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认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拥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具有前沿知识、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并掌握高水平技能的人才是美国保持国际领导地位、竞争优势和强大经济实力的根本。在此,就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四点想法:一是必须转变观念,从规模扩张转向涵发展;二是要构建和强化学校-院所-导师三位一体的主体责任制;三是要真正实现分类培养,重构导师、资源与类别的匹配模式;四是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体现分流淘汰和动态调控,强化危机意识。在学科建设方面,首期“双一流”建设时间过半,中期评估工作已经结束,虽然进展良好,但也确实存在学科逻辑关系不够紧密、建设重点不够突出、建设内容不够集中、自评材料总结凝练与公布学科符合度不高、学科拼凑痕迹明显等突出问题。因此,在余下的一年多时间,必须花大力气整改,围绕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作物绿色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产品的动物高效转化三个方向集中建设作物学,使我校作物学科整体研究水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在种养循环方面形成特色。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科整个学科布局和建设更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志们,事业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要努力学习,学习政治理论,用理论武装头脑;学习科学文化,用知识武装四肢;学习管理艺术,用管理提升效率。要努力工作,各尽所能,各施其职,脚踏实地,尽心尽力,苦干巧干,干出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