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坚守初心使命 走科研强校之路

时间: 2019-10-03 11:10      作者:副校长 朱庆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点击:

按照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学习安排,下面我将结合分管的科技工作和自身学习工作经历,谈一谈我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我发言的题目是《坚守初心使命,走科研强校之路》,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我们川农大,川农大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在我们113年的办学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中得到充分诠释,就是一句话,即“立德树人、强农兴农”。今年,是我们建校113周年,从学校1956年迁雅安独立建院,到文革后恢复高考,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到2017年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一路走来,川农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信念,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缔造传奇,书写出一段从悲壮走向豪迈的辉煌篇章,学校的发展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奋斗史,更是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荣耀史。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凝练出了“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融校之魂”的办学理念,孕育形成了“爱国就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造就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我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史,更是川农大人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有力佐证。

二、牢记使命,走科研强校之路

我分管学校科研工作已有十年,下面我结合这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的感悟,围绕学校科技工作谈一谈我的体会。在十九大报告中,17次提到“科技”,50次提到“创新”,成为报告的“高频词”。报告中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说明我国科技创新的态势已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跟跑”到“并行”“领跑”,那么对于我们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工作来讲,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也是川农大最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没有高水平人才,出不了高水平科研成果,没有高水平科技创新,也培养不出高水平人才,没有人才和成果,就无法进行成果转化应用和社会服务工作。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该是科研成就学者,学者支撑学科,学科提升学校。我们回顾一下学校的关键发展历程,“211工程”能够立项的关键支撑是什么?我认为是在川农大精神支撑下,在如此艰难的办学条件下,我们获得了两项重大科技成果(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正是因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支撑,我们的周开达教授成为学校的第一个院士,我们的荣廷昭教授,获得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学校的第二位院士,包括后来涌现出来的中青年长江学者和杰青等国字号人才。相信在强大的科技支撑下,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将会脱颖而出。

一代代川农人传承重视科研、潜心学术的优良传统下来,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强校之路。强农兴农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农业大学,我们肩负的重要任务是为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贡献,我们必须坚持原创科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并进,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学校本着“学术为天、学者为上、创新驱动、服务发展”的科技工作理念,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支撑科技和人才的制度体系,尤其是近十年,学校实施的“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十年来,我校科技工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几个标志性数据可以说明,一是国家级项目经费不断跃上新台阶。从2008 年的3500多万元增至2018年的1.3个亿,增长了近4倍。十年间,国家级项目经费8.29亿元,占纵向经费近2/3。二是国家基金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国家自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由2008年13项增至2018年的73项,增长4.6倍,经费增长10倍,特别是在杰青、优青、重大培育和重点项目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和新佳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跃上新台阶,在25所农林院校中排名由2008年的第18位,上升到近年的第8或9位。2014年以来,在四川高校中排名第4位,省属高校中稳居第1位。三是SCI收录论文数量逐年攀升,质量持续提高。论文数量从2009年的69篇增至2019年的861篇,增长1.倍.论文年度引用率从200年的42次增至2018年的15464次,增长35倍,为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ESI排名持续稳定保持世界前1%提供了保障。四是学术声誉整体得到提升。在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首次上榜,排名全球前901-1000名,排名全国高校123名,在全国农业类高校排名位居第8位; 2009-2018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83项,农林高校居第9位,有力推动了学术声誉提升,引发了众多兄弟院校前来学习交流。截止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700余项(次),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科研成果相继刊登在《Nature Genetics》 《Cell》 《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70%左右的获奖科研成果得到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社会影响力受到广泛认可,对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进入“211工程”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川农大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入新时代。-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弘扬和践行“川农大精神”,砥砺前行。

在学校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我们存在的差距,要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客观来说,与我们自身纵向比,我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高水平兄弟高校比,我们的差距甚大,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农业大学,我们要对标冷静审视我们科技工作的劣势和短板,要认真分析现状和问题,要理清发展思路,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推进学校科技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才能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四川农业大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新时代的脉搏,要有新作为,要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国家级重大项目和成果获奖、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一是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学校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以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依托,重点引进一批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积极探索柔性引进“候鸟型”人才,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层次结构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团队。二是着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依托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完善结构布局,聚焦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与省内外企业共建科技服务平台、博士工作站、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产学研用平台与产业共生共赢。三是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大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产业研究院等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注重培养一批既精通技术又熟悉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学校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作用,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三、弘扬“川农大精神”,践行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教育思想,肩负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守初心、强农兴农担使命的新时代好老师,为加快推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奋斗方向明确了,精神就是重要的支撑,“川农大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奋进的原动力。今年5月14日,我在都江堰校区为师生作了一个题为《与川农大精神共成长》的专题辅导报告,与大家分享了“川农大精神”是如何通过一代代川农人薪火相传,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故事,在场的师生很受鼓舞。可以说,“川农大精神”是川农大校园文化的底色所在,更是川农大师生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激励着一代代川农人矢志不渝、爱国爱校、服务社会、兴农报国。我在川农大学习工作近42年,见证了川农大的发展和成就,川农大培育了我的成长,是“川农大精神”一直激励鞭策着我,使我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不断前行

最后表个态,我非常荣幸,在我即将退出副校长岗位的最后一个月里,赶上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我一定会珍惜机会,认真学习,端正态度,绝不懈怠,认真完成好各项学习和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