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把旅游管理专业“金课”谱写在金色大地上

时间: 2019-11-28 15:14      作者:耿宝江 杨珩 杨启智 葛洪            来源: 旅游学院      点击:

----旅游学院“课程思政”融入“金课”建设

《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大学的课堂不应局限于“授人以鱼”,更需要融入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育方式做到“授之以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课程思政,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双能驱动”,课堂实现了“无趣”到“有趣”,“水课”到“金课”质的转变。

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致力于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确保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双师”培育,从田间到课堂

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求真就是研究学术,追求真理;育人就是培养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更应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实践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进行反馈和运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提高教师实践经验,旅游管理系致力于培养“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鼓励教师关注和参加企业实践项目,并将这些实践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带进课堂。同时,为学校与企业间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将教师们在企业观察、学习和感悟到的收获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森林经理学》课程中,康强老师将自己在产业园基地规划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有趣的经历与同学分享,同时将一些真实案例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讲授旅游规划的相关行业知识以及未来该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更加生动,学生也能够对旅游产业规划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现实中的案例触动同学们思考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同学们会在课堂中畅谈自己不同的观点,面对这些同学的观点,康老师没有简单地点评,而是运用经典案例启发同学们自己寻找答案。在他看来,“思政育人”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作艰巨性不容小觑。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旅游学院着力强化专业课教师铸魂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由此一来,课堂效果得到显著提高,课程内容深受同学喜爱,课程含金量得以提高。

教材建设,从实践要案例

大学教材不以彰显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价值为目的,大学教材应当以人为本,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内容,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托教材,教师们可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旅游管理系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充分考虑自身学术积累、实践经验及专业水平,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要求和学生学情结构,编制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系列参考教材。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旅游管理系举行了多场教育思想大讨论,群策群力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通过编印探索性教学系列文集、全体教师签订教学承诺书等举措,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总的来说,旅游管理系教师在编制教材时始终把握住了三项基本原则:

1、特色分明,充分展示教师及旅游学院的专业水准。《旅行社业务管理》课程所用教材就是由我系教师自主编写。旅行社作为三大旅游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任课教师利用自身旅行社从业经验结合学术积累,编制的《旅行社业务管理》一书,不仅通俗易懂,更是通过相关案例对学生进行学术启发。

2、量身打造,对接学生所学学科整体知识体系。《休闲农业开发与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我校旅游类专业特色的彰显,承载着强农兴农的使命和义务,我系主打“旅游+农业”的特色。任课教师在这一背景下,编写的《休闲农业开发与管理》一书,以农旅融合为核心思路,以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为学生量身打造专属教材。

3、与时俱进,聚焦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前沿。森林康养旅游是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热门趋势,向劲松老师瞄准这一领域,结合自身林学专业背景开发并编写了森林康养旅游教材。教材深入浅出的为学生介绍了森林康养理论、森林康养环境、森林康养资源、森林康养技术标准等内容,将林学知识与旅游开发原理有效结合。

课堂设计,学生被动变主动

“传道授业解惑,重在传道。”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出高效的作用。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应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旅游管理系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坚持杜绝“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中,任课教师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旅游纠纷案例,调动学生深入思考,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除了掌握旅游法律法规的基本内涵外,还能深入思考每条法律法规背后的具体成因,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中华文化有趣而繁杂,教师大量的知识输并未让学生感到烦燥,任课教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意志,翻转课堂,由学生内化知识、分享交流、知识输出。

同时,旅游管理系教师非常重视启发性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现代服务业管理》课堂上,教师根据课堂设计要求,每节课至少都有10-15个以上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让学生应接不暇,思维有序。《旅游统计学》课中,为了避免数理软件学习的枯燥乏味,教师启发性的提出相应的统计问题,并围绕着一个大的主题设计一些子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从小问题入手,各个击破,化整为零,化烦为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在实操性课程中,教师更是充分发展学生潜力,提升学生技能。《导游学》一课中,授课教师在讲授相应的讲解技巧之后,把时间都留给学生。课堂升级成旅游目的地,学生变身为小导游,教师更是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亲切”、“激发”、“诱导”等非教学因素,通过点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注意”等非智力因素,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知识+技能”双优秀学生。

旅游管理系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深知,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远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引导学生意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这一代大学生的伟大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同学们责无旁贷。

课程实践,学生作业成作品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塑造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在推进课程实践中,旅游管理系积极引导教师将课堂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解决实习基地企业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联合开发和执行实践方案,校外导师和任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成果,将学生作业变作品,注重学生专业学习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学习成就感。

刚刚结束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实践活动是组织学生前往茶溪谷景区实地调研,调研以茶马文化研学旅游项目策划为主题,同学们在实践活动前认真搜集二手资料,了解调研地基本情况,为实地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实地调研中学生采用拍照记录、问卷发放、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收集一手资料,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整理,形成针对茶溪谷景区的研学旅游项目策划方案,学生作业实实在在变成了景区可以直接采用的“作品”。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实践则是由学生分组选择任一旅游目的地进行品牌形象分析,通过二手资料整理和分析了解目的地发展情况和目的地形象品牌建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优化建议和对策,同时前往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分别从目的地的不同方面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从工作人员和游客以及景区内商家处获取目的地相关旅游信息,通过资料整理和分析进一步提出目的地管理的优化改进措施,并作为理论支撑提供给景区管理部门进行优化和完善。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带领学生对实习基地历史文化、自然景色、人文建筑、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引导学生沟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明确古城主要客源组成和热门旅游景点,站在旅游企业的角度,确定不同的旅游主题、形式和路线等,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宣传营销活动,最终将成果反馈给景区,为景区提供了大量创新、优质的旅游产品和市场营销建议。

社会服务,从课堂反哺田间

心怀感恩,回报社会。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求教师们将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从课堂走回田间,反哺田间。旅游管理专业同学通过教师横向、纵向课题、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学校的创新性训练计划和科研兴趣计划等各种渠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更新观念,吸收新思想、新知识,同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旅游管理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元素,有机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多门课程中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展现了川农学子喜闻乐见的“金课”风采。

旅游管理系响应学校和学院号召,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党和国家关心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上下功夫,将旅游扶贫、乡村振兴作为旅游管理系的核心研究课题,师生共同为乡村“脱贫”出谋划策,身体践行。

《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学习,分享个人见解和想法,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主动的开展生态旅游资源调查、社区居民参与情况调查、旅游扶贫第三方评估等,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意识。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课堂,借助专业理论知识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课堂和田野中一起学习和成长。

《休闲农业开发与管理》课程运用丰富的案例讲解介绍休闲农业相关概念和规划开发的理论知识,同学们可以通过视频案例更加直观和清楚地了解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和开发管理模式,同时,课程针对“三农”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和实践教学,组织同学们前往农村,感受农民生活,体验农业劳作,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的建议与对策,进一步促进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专业课里的思政之风引领涤荡学子心灵,激励同学们立鸿鹄志、做追梦人。教师们在课上告诉同学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作贡献,同学们深感新时代青年学子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要用实际行动长才干、作贡献。

旅游管理系将继续弘扬建院十年以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践行“尚旅尚学,至善至远”院训,秉持兴学报国、为党育人之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担使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旅游管理英才。